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30

    【疏文】然今判聖教,那參邪說?若對教主,應如此方,先立三教;或如西域,分內外及六師等。又依《涅槃》,為半滿者,後二既滿,不應復有「一分」之言。既但得不變一分,豈名為「滿」?又《涅槃》半滿,豈唯約二空?豈彼不說妙有而訶空耶?故其所立,未為允當。 第五,立五教,略有二家。一、波頗三藏立:(一)四諦教,謂《四阿含》等;(二)無相教,謂諸《般若》;(三)觀行教,謂《華嚴經》;(四)安樂教,謂《涅槃經》,說常樂故;(五)守護教,謂《大集經》,說守護正法事故。此釋名局,以「觀行」等皆互有故。二、賢首所立五教,至下當知。 第二,敘西域者,即今性相二宗,元出彼方,故名「西域」。謂那爛陀寺,同時有二大德:一名戒賢,二名智光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9

    【疏文】如生盲人:一者凡夫,二者聲聞,三者辟支佛,四者初心菩薩。 言四教者:一、迷真異執教,當彼凡夫;二、真一分半教,當彼二乘;三、真一分滿教,當彼初心菩薩;四、真具分滿教,即當彼識如來藏者。初教,謂諸外道,迷於真理,廣起異計。二謂小乘,於真如隨緣不變二分義中,唯說生空所顯之理,故名為半,如《涅槃》半字。三謂但得不變,不得隨緣,故名一分;而雙辨二空,故名為滿。四由具隨緣不變二義,故名具分。廣如彼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8

    【疏文】但判《華嚴》,兼於圓別。以就登地已上,約寄位行布,為別義故;名異義同,亦無大過。 三、唐初海東元曉法師,亦立四教:(一)三乘別教,如《四諦》《緣起》經等;(二)三乘通教,如《般若》《深密》經等;(三)一乘分教,如《梵網經》等;(四)一乘滿教,如《華嚴經》等。然三乘共學,名三乘教;於中未明法空,名別相教;說諸法空,是為通教;不共二乘,名一乘教;於中未顯普法,名隨分教;具明普法,名圓滿教。然此師大同天臺,但合別圓,加一乘分耳。自言且依乘門,略立四種;非謂此四遍攝一切,故無有失。 四、賢首弟子苑公,依《寶性論》,立四種教。論云:「有四種眾生,不識如來藏。」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7

    【疏文】所以不名小乘教者,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、三十四心斷結,成真佛故。故藏通別圓之義,四教互有;而覈其定實,餘三不成,唯成當教中義耳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6

    【疏文】所以爾者,良以《智論》之中,多名小乘為三藏故。《成實論》中,亦自說云:「我今欲說三藏中實義故。」初,對舊醫戒定慧故,立此三事;迢然不同,異後三教。通教,意融三故;別教,依一法性,而顯三故;圓教,三一無障礙故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5

    【疏文】四、圓教。圓以「不偏」為義。此教正明不思議因緣,二諦中道;事理具足,不偏不別。但化最上利根之人,故名為圓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顯現自在力,為說圓滿經;無量諸眾生,悉授菩提記」等。別則教理等皆別,圓則教理等皆圓。 又此四教,由三觀起。從假入空,析體異故,有初二教;從空入假,從假入中,有別教起;三觀一心中得,有圓教起。又此四教,不局定一部;一部之中,容有多故。又更以四種化儀收之,謂頓、漸、不定、秘密。頓漸同前岌公,後二謂一音異解。若互相知,名為不定;互不相知,即名秘密。此師立義,理致圓備。但三藏教,名義似小濫;以餘三教,亦有三故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4

    【疏文】正教小乘,旁化菩薩。二者通教。通者同也,三乘同稟故。此教明因緣即空、無生四真諦理,是摩訶衍之初門。正為菩薩,旁通二乘。《大品》云:「欲得聲聞乘,當學般若波羅蜜等。」然教理智斷,行位因果,皆通淺深;不同於共般若,唯共於淺。 三、別教。別即不共,不共二乘人說故。此教正明因緣假名、無量四真諦理。的化菩薩,不涉二乘;故聲聞在座,如聾如盲。不名「不共」,而云「別」者,兼欲揀非圓故。以一因迥出,一果不融,歷別而修,不得因果圓融故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3

    【疏文】故彼經云:「汝等所行,是菩薩道」,「先所出內,是子所知」。若廢權立實,義說為四。如攬三點,以成一「伊」;點別非「伊」,「伊」具三點。昔三既別,實不兼權;今一全兼,成四無爽。若依昔未顯說,一切具有如來知見;根敗之種,今並說成,則今昔有異。於文有據,義亦極成。 二、陳隋二代,天臺智者,承南嶽思大師。立四教云:一、三藏教。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諦理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2

    【疏文】此判全約化儀,據法但有大小。然《法華》為於一類開顯本末,若將定判一代聖教,收義不盡;以《法華》之前亦有大故,豈《般若》等皆為枝末?又《無量義》云:「佛一切時,說大小故。」 第四,立四教者。略有四家。一、梁朝光宅法師,依《法華》第二,立四乘教。謂臨門三車,即是權教三乘;四衢等賜,即實教大乘。以臨門牛車,亦同羊鹿;俱不得故,並無體故,諸子皆索故。是知三皆虛指,以為方便。此則前三是三乘,後一是一乘,無乖教理。若唯說《法華》為實,則抑諸《般若》,及諸大乘了義之經。是知昔大亦有權實,《法華》但會昔權,故說三皆虛指;昔實,不滯方便,故不會之。 若約會權歸實,即是會三為一;若破小顯大,即是會二歸一。若開權顯實,則三是一,更無別一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21

    【疏文】意明今時堪受頓者,必昔曾受化,故云根熟。上達之言,義兼地前;分階佛境,即謂地上。於理亦通。 三、隋末唐初吉藏法師,依《法華》第五,立三種法輪:(一)「始見我身,聞我所說,即皆信受,入如來慧」,即根本法輪。(二)「除先修習學小乘者」,即枝末法輪。(三)「我今亦令得聞是經,入於佛慧」,即攝末歸本法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