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dcast-huayanjingshu-hsuanhua

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 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 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 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/第四門教所被機 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/第六門宗趣通別/第七門部類品會 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/第九門總釋經題/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03

    【疏文】相者,謂世俗諦相、勝義諦相。法者,謂蘊、界、處、緣起、諦、食、靜慮、無量、無色、解脫、勝處、遍處、菩提分、無礙解、無諍等。義者,隨順密意說」等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02

    【疏文】古德見此儒墨皆稱為「經」,遂借彼席經以目聖教;則雙含二義,俱順兩方。借義助名,更加「契」字;揀異席經,甚為允當。 二、顯相者,西域四名,所目雖殊,意義相似,故同稱「修多羅」。而「聖教」多含,具上三義。故《雜心》云:「經有五義:一曰涌泉,二曰出生,三曰顯示,四曰繩墨,五曰結鬘。」 涌泉,則注而無竭。出生,則展轉滋多,義同井索,有汲引故。顯示,正是聖教,顯事理故。繩墨,則楷定正邪;亦是繩之為經,能持於緯,同席經義。結鬘同線,線能貫華,結成鬘故。 總上五義,不出貫攝。故《佛地論》第一云:「能貫能攝,故名為經。以佛聖教,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。」此或貫攝通所說所化;或貫穿法相,攝持所化。又,世親《攝論》釋「貫穿」云:「謂能貫穿依故、相故、法故、義故。」依者,謂依於是處;由此、為此,而有所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01

    【疏文】第二,藏教所攝。中二,先藏攝,後教攝。前中亦二。先藏後攝。今初,藏。謂三藏二藏,通稱「藏」者,以含攝故。世親《攝論》第一、《莊嚴論》第四,皆云:「彼三及二,云何名藏?答云:由攝故。謂攝一切所應知義。」攝即包含。 言三藏者:一、修多羅藏;二、毗奈耶藏;三、阿毗達磨藏。 初中,先辨名,後顯相。今初,亦名修妬路,亦名素怛纜;此皆梵音楚夏。 古譯為「契經」;《智論》之中,名為「經藏」。「契」,謂契理契機;「經」,謂貫穿攝化。即契理合機之經,依主受名;契經即藏,持業釋也。復云:「正翻為線;線能貫華,經能持緯。」此方不貴「線」稱,故存於「經」。 有云:「按五印度,呼線、席經、井索、聖教,皆曰修多羅。」則「經」正是敵對。斥於古德,「經」非敵對。 今更詳之。若一名四實,皆為敵對,則古如所破。若兼順義,經自屬於席經,敵對應名「聖教」;故《梁攝論》譯為「聖教」。彼論云:「有阿毗達磨,非是聖教。」為成聖教故,加「修多羅」名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21

    第九,依請人者。若約慈悲深厚,亦有無問自談;若約敬法重人,要須誠請後說。初心識昧,未解諮求;上智慈悲,騰疑啟請。然有二類:一者言請,二者念請。諸會有無,〈現相品〉當辨。 第十,依能加者。夫聖無常應,應於克誠;心冥至極,故得佛加。然若佛自說,則不俟加。如第九會,因人有說,要假上加。其第八會,行依法修,不異前故,略無有加。二七不入定,故無有加。餘皆具有。 所以加者,欲顯諸佛同加;即同說故,一說一切說故;亦顯果海無言,因相可說故。若爾,〈僧祇〉〈隨好〉應非一切;表微細難知故,超出因果故。然施設不同,不應一準。 加有二種:一者顯加,具於三業;二者冥加,但與智令說。普光法界,無顯有冥;餘皆具二,顯必有冥故。餘至下明。 教起因緣竟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20

    其能說人,用法不同,或用音聲,或用妙色等。如教體中辨。 第七,依聽人者。子期云喪,伯牙輟絃;若無聽者,終無有說。即下諸眾,略有十類,至文當明。除當機說,餘皆是緣。 第八,依德本者。川有珠而不枯,山有玉而增潤;內無德本,外豈能談?然唯約說者,前人此法故。略有二類:一者智慧,最為首故。十方諸佛告金剛幢言:「及由汝智慧清淨故。」告金剛藏言:「亦是汝勝智力故。」二者餘行願力故。十方諸佛告普賢言:「亦以汝修一切諸行願力故。」十方諸佛告法慧言:「及汝所修諸善根力,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。」若感者善根,若化主行願,皆屬說因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9

    其動地等,多在說後,則但是慶聞;如〈十地〉中,雖是慶前,義兼起後,則是教緣。 第六,依說人者。法無廢興,弘之由人。下文云: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」今此能說,通三世間。開即為五,謂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眾生及器。更開為十,謂加三世、微塵、毛孔。器及有情,各有分圓故;毛孔、微塵,即是分說。此上諸說,通三世故;故〈普賢行品〉云:「佛說眾生說,及以國土說,三世如是說」等。廣即無量,〈法界品〉中,類非一故。 如〈僧祇〉〈隨好〉,即是佛說;餘會,多菩薩說。〈法界品〉初,有聲聞說;諸善友等,多菩薩說,亦名眾生說。菩提樹等,即器界說。至文當知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8

    或說登地方見,約勝機說;或分三異,從體相用說。俱非此經真實之義。設分三十不同,亦權實對說;若不融前義,亦失經宗。 第四,依三昧者。夫動靜唯物,聖豈然乎?示軌後徒,明將有說。必須靜鑒前理,受諸佛加。從定起而發言,言必真當;言必真當故,受者之心,自然篤矣!故於諸會,多明入定為說經緣。有不入定者,至文當說。其所入定,皆盡法源,業用難思。 第五,依現相者。謂法性寂寥,雖無諸相;無相之相,不礙繁興。起教多端,相非一準,或放光動剎,或華雨香雲,皆為發起。故諸會之內,將欲說法,多先放光;通表智光,以被物故。然有二種:一、不壞次第光;隨位增微故。二、圓通無礙光;隨一一光,皆結通故。隨處放異,總有十光;各有所表,至文當知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7

    故〈出現品〉云:「佛智潛入眾生心」,又云:「眾生心中有佛成正等覺」,又亦「攝一切眾生在一毛孔」,善化天王云:「汝應觀佛一毛孔,一切眾生悉在中」等。 十、圓通無礙。謂此佛身,即理即事,即一即多,即依即正,即人即法,即此即彼,即情即非情,即深即廣,即因即果,即三身即十身,同一無礙法界身雲。以此身雲,遍前時處,常說《華嚴》。 是知或說報身在色究竟,約攝報說;或說報身在餘淨土,約引攝說;或說舍那坐千葉華,攝二地說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6

    三、寂用無礙。無私成故。 四、依起無礙。無心頓現,海印力故。 五、真應無礙。應即同法,一味平等故。 六、分圓無礙。一一身分,即具全身故。 七、因果無礙。不礙現因故。 八、依正無礙。不礙現依故。 九、潛入無礙。入眾生界,如如來藏,雖作眾生,不失自性故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5

    今說此經佛,為真為應?為一為多?若言真者,何名釋迦居娑婆界,人天同見?若云應者,那言遮那處蓮華藏,大菩薩見,見佛法身?若云一者,何以多處別現?若云異者,何以復言「而不分身」? 故說此經佛,並非前說。即是法界無盡身雲,真應相融,一多無礙。即盧遮那,是釋迦故;常在此處,即他處故;遠在他方,恆住此故;身不分異,亦非一故;同時異處,一身圓滿,皆全現故;一切菩薩不能思故。 今先明十身,後彰無礙。言十身者,自有二義。一、約融三世間為十身者:(一)眾生身;(二)國土身;(三)業報身;(四)聲聞身;(五)緣覺身;(六)菩薩身;(七)如來身;(八)智身;(九)法身;(十)虛空身。 二、就佛上自有十身:(一)菩提身;(二)願身;(三)化身;(四)力持身;(五)相好莊嚴身;(六)威勢身;(七)意生身;(八)福德身;(九)法身;(十)智身。廣顯其相,如第八地及〈離世間品〉辨。 言無礙者,略有十義。 一、用周無礙。謂於上念劫剎塵等處,遮那佛現法界身雲,業用無邊,悉周遍故。經云:「如於此處見佛坐,一切塵中亦如是」等,其文非一。 二、相遍無礙。謂於上差別用中,各攝一切業用故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