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dcast-huayanjingshu-hsuanhua

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 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 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 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/第四門教所被機 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/第六門宗趣通別/第七門部類品會 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/第九門總釋經題/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4

    初、此閻浮七處九會而周法界,如〈升須彌品〉;二、周百億同類一界,亦遍法界,如〈光明覺品〉;三、遍異類樹形等剎;四、遍剎種;五、遍華藏;六、遍餘剎海,若種若剎;七、遍前六類剎塵,皆有同異類剎;八、盡虛空界容一一毛端之處,各有無邊剎海;九、猶帝網;十、餘佛同。 然上十類,一一各遍法界;而前九,正是遮那說法之處。 然說十住等處,雖復各遍法界,乃至塵毛;為門不同,亦無雜亂。若約十住與十行等,全位相攝,則彼此互無,各遍法界。若約諸位相資,則彼此互有,同遍法界。一一會品,準此知之。 十、餘佛同者。此佛既爾,餘佛亦然。故諸會結通,皆云:「我等諸佛,亦如是說」。然主主不相見,伴伴不相見;主伴伴主,則互相見。若互不相見,即各遍法界;互相見故,同遍法界。亦無雜亂,亦無障礙。 又上十處,共為緣起,舉一全收。以一一處,稱法性故。而隨前一一時皆遍此諸處,又隨一一處皆具前時,頓說此經。此猶約器世間說。若約智正覺,及眾生世間;即一一佛身支節毛孔,皆攝無盡重重之剎。普賢、眾生,一一皆爾,並是遮那說經之處。 第三,依主者。夫真身寥廓,與法界合其體;包羅無外,與萬化齊其用。窮源莫二,執跡多端;一身多身,經論異說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3(弟子補述)

    又,或唯染,摩竭等覆淨相故;或唯淨,其地金剛,染相盡故;或俱,隱顯無礙故;或俱非,各相形奪,二相盡故。 次,明通局交徹二四句者。謂或局,此一界故;或通,該十方故;或俱,即此即遍故;或泯,二相盡故。又,或局,此界攝一切故;或通,此入一切故;或俱,即攝即入故;或泯,形奪相盡故。 又,以一塵例剎,亦有四句,可知。若從狹至寬,略顯十處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2

    況剎塵即入,染淨參融;圓滿教之普周,難以分其處別。然真非事外,不壞所依。以上無時之時,遍此非處之處。然有言:此經在穢土說,居摩竭等故。有云:處淨土說,在華藏故。有云:如實義者,二種身土無定異處,即於一處,見聞異故。上之三義,後一近宗。然說此經處,淨穢無礙,通局交徹,各二四句。初,淨穢中。謂或唯染,或唯淨,如前二義;或俱,華藏內娑婆故;或泯,染淨相盡,同一法界故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1

    今有十緣:一、依時;二、依處;三、依主;四、依三昧;五、依現相;六、依說者;七、依聽者;八、依德本;九、依請者;十、依加者。 今初,依時。夫心冥至道,則渾一古今;法界無生,本亡時分。下經偈云:「如來得菩提,實不繫於日。」況無涯之說,念劫圓融哉? 今以無時之時,略顯十重時別:初、唯一念;二、盡七日;三、遍三際;四、攝同類劫;五、收異類劫;六、以念攝劫;七、劫念重收;八、異類界時;九、彼此相入;十、以本收末。謂「以非劫為劫」故,於前十時,恆演此經。 又此十種,隨一圓收。依此說時,則無始終;亦隨見聞,說初成等,如前「法爾」中辨。若依此時,則迥異餘教;而餘教時,不出於此。或說三七、六七等,隨見聞故。廣如《旨歸》。 第二,依處者。夫智窮真際,能所兩亡;假說依真,而非國土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10

    以有作之修,多劫終成敗壞;無心體極,一念便契佛家。〈賢首品〉云:「十剎塵數如來所,悉皆承事盡一劫;若於此品能誦持,其福最勝過於彼」等。 又此利益,別對前九,成十種益,謂:一、聞法爾,則知常遍,成見聞益;二、聞本行願,學佛發興,成發心益;三、聞機感,知法由善起,成造修益;四、聞為本,知其義圓,成頓得益;五、聞果德,則信樂願齊,成滅障益;六、聞位,期心證入,成攝位益;七、聞行,發意修行,成起行益;八、聞法,決須解了,成稱性益;九、聞因,知一切皆同,成轉利益;十、總具前九,成速證益。故前九因,皆為今益。亦可前一一門,皆成十益,可以意得。 因上十義,故此教興。〈發心品〉中,有十所因,彼云:「以佛神力故,世尊本願力故」等。因緣相參,對會因緣,可以意得。 第二,明說經緣者。一切經首,說時方人等,皆是緣起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09

    此亦二種:一、顯事理無礙法;二、顯事事無礙法。並如義分齊說。 九、開因性者。謂上因果理事,皆由眾生性有;若性非金玉,雖琢不成寶器。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,依智海以為源;但相變體殊,情生智隔。今令知心合體,達本情亡;故談斯經,以為顯示。 亦有二種:一、以言顯示,令其知有;二、使其修行,悟入顯現。如下「破塵出經卷」等。亦如《法華經》云:「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」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眾生等有,故言唯一。 十、利今後者。既等有其分,故廣利無邊。此亦二種:一、利今,即佛在當機;二、利後,即今之聞見。〈發心品〉云:「我等諸佛,護持此法;令未來世一切菩薩,未曾聞者,皆悉得聞。」 此益復二:一、令得見聞為堅種故。〈出現品〉云:「如人食少金剛,終竟不銷」等。二、令起行成證入故。〈出現〉又云:「設有菩薩,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,行六波羅蜜,修習種種菩提分法。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,或時聞已,不信、不解、不順、不入;不得名為真實菩薩,以不能生如來家故。若聞此法,信、解、隨順、悟入;當知此人,生如來家,乃至深入如來無礙境界。」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08

    二、遍成諸行,此即行布。謂自大菩提心體相功德,乃至等覺中行。此二無礙,例如位說。 八、示真法者。欲成行位,須解法理;不體理事,行亦非真。故〈兜率〉偈云:「不了法真實,故諸佛興世。」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07

    然此二無礙,以行布是教相施設,圓融是理性德用。相是即性之相,故行布不礙圓融;性是即相之性,故圓融不礙行布。圓融不礙行布,故一為無量;行布不礙圓融,故無量為一。無量為一,故融通隱隱;一為無量,故涉入重重。故世親以六相圓融,上下之文非一。 七、說勝行者。欲登妙位,非行不階。故君子不患無位,患己不立。行亦二種:一、頓成諸行,一行一切行,故〈十住品〉云:「一即是多,多即一等」,〈普賢行品〉說:「一斷一切斷等故」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06

    六、彰地位者。為顯菩薩修行佛因,一道至果,有階差故。夫聖人之大寶曰位;若無此位,行無成故。此亦二種:一、行布門,立位差別故。二、圓融門,一位即攝一切位故;一一位滿,即至佛故。初地云:「一地之中,具攝一切諸地功德」,「信該果海」,「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」等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一門 教起因緣005

    五、顯果德者。謂此本法中,顯佛勝德,令諸菩薩信向證故。不識寶玉,不得其用;不知此德,安能仰求?然果德有二:一、依果,謂華藏世界海等;二、正果,如來十身等。此二無礙,以為佛德。 然依正無礙,通有六句:一、依內現依,如塵中剎海;二、正內現正,如毛孔現佛;三、正內現依;四、依內現正;五、依內現依正;六、正內現正依。其文非一。又有四句:一、或唯依,佛即剎故;二、或唯正,剎即佛故;三、俱;四、泯。思之可知。隨舉一門,即攝一切,並如下說。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淺釋》全部文字檔: 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 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