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50

    【疏文】四、頓教中,總不說法相,唯辨真性,亦無八識差別之相。一切所有,唯是妄想;一切法界,唯是絕言。五法與三自性俱空,八識及二無我雙遣。訶教勸離,毀相泯心;生心即妄,不生即佛。亦無佛無不佛,無生無不生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9

    【疏文】雖空不斷,雖有不常。四相同時,體性即滅。緣境斷惑,不二而二,有能所斷;二而不二,說為內證。照惑無本,即是智體;照體無自,即是證如。非智外如,為智所證;非如外智,能證於如。世出世智,依如來藏。始本不二,則有為無為,非一非異。故佛化身,即常即法;不墮諸數,況於報體?即體之智,非相所遷。 如是義類,亦有眾多;次第對上,如《楞伽》等經、《起信》等論。若會上二宗,廣如別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8

    【疏文】既出世智,依生滅識種,故四智心品,為相所遷;佛果報身,有為無漏。如是義類,廣有眾多,具如《瑜伽》《雜集》等說。 三、終教中,少說法相,多說法性;所說法相,亦會歸性。所立八識,通如來藏,隨緣成立。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成,非一非異。一切眾生,平等一性。但是真如隨緣成立。依他無性,即是圓成。一理齊平,故說生界佛界,不增不減。第一義空,該通真妄;真非俗外,即俗而真故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7

    【疏文】既言三性五性不同,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,名生界不減。真俗二諦,迢然不同;非斷非常,果生因滅。同時四相,滅表後無。根本後得,緣境斷惑;義說雙觀,決定別照。以有為智,證無為理;義說不異,而實非一。 關於「三性」的解釋,有首偈頌說得很不錯: 由彼彼遍計,遍計種種物;此遍計所執,自性無所有。依他起自性,分別緣所生;圓成實於彼,常遠離前性。 前四句是解釋遍計執性;次二句是解釋依他起性;後二句是解釋圓成實性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6

    【疏文】二、始教中,廣說法相,少說法性;所說法性,即法相數。說有百法,決擇分明,故少諍論。說有八識,唯是生滅;依生滅識,建立生死及涅槃因。法爾種子,有無永別,是故五性決定不同。既所立識,唯業惑生;故所立真如,常恆不變,不許隨緣。依他起性,似有不無;非即無性,真空圓成。說經空義,但約所執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5

    不相應行法有十四個:得、非得、眾同分、異生性、無想定、滅盡定、命根、生、住、異、滅、名、句、文。這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與色法不相應,與心法不相應,與心所有法也不相應;雖然和這三種法都不相應,但是還沒有離開這三種法所形成的。 在小乘七十五法裡邊,前邊這七十二種是有為法,後邊這三種是無為法。什麼是「無為法」?就是不生不滅的法性。是什麼呢?(一)擇滅無為、(二)非擇滅無為、(三)虛空無為。 【疏文】但說人空,縱少說法空,亦不明顯。但依六識三毒,建立染淨根本。故《阿含》云:「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。」未盡法源,故多諍論,部執不同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4

    「中煩惱」又叫「大不善」。「大不善有二」,這「大不善」有兩種,第一種就是無慚,第二種就是無愧。怎麼叫「慚」呢?就是「慚其前愆」。「愧」就是內裡頭有愧,有愧於心。人若無慚無愧,這個人就很難教化的,所以這叫中煩惱。 什麼是「小煩惱」?有十個: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誑、諂、憍、害、嫉、慳。這十種煩惱雖然比大煩惱小一點,說是小,但是也不小,也可以搞得天翻地覆,所以叫小煩惱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3

    【疏文】若約所說法相者,初小乘中,但說七十五法。初、小乘中,但說七十五法。 這七十五法,分為五大類:第一類是「色法」,有十一種;第二類是「心法」,有一種;第三類是「心所有法」,有四十六種;第四類是「心不相應法」,有十四種;第五類是「無為法」,有三種。總共是七十五法。 第一類「色法」:凡是眼睛能看見的形相,口能說出來的名稱,都屬於色法。色法有十一個,就是五根、五境、無表法。 第二類是「心法」。在小乘裡邊的「心法」只有一個,就是第六識,只承認這個「心」。 第三類是「心所有法」,就是附屬於心,依心的力量而生出分別法來,完全受到心的支配。分為四位:第一位是「遍心所法」,有十:受、思、想、觸、欲、慧、念、作意、勝解、三摩地。第二位是「善心法」,也有十:信、不放逸、輕安、捨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不害、勤。第三位是「不善心法」,有十八:大煩惱有六個,中煩惱有二個,小煩惱有十個。第四位是「不定心法」,有八:尋、伺、睡眠、惡作、貪、瞋、慢、疑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2

    【疏文】如《思益》云:「得諸法正性者,不從一地至於一地。」《楞伽》云:「初則為八地」,乃至「無所有何次」等。不同前漸次位修行,不同於後圓融具德,故立名頓。頓詮此理,故名頓教。天臺所以不立者,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。今乃開者,頓顯絕言;別為一類離念機故,即順禪宗。 五、圓教者,明一位即一切位,一切位即一位。是故十信滿心,即攝五位,成正覺等。依普賢法界、帝網重重、主伴具足,故名圓教。如此經等說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

  • 第二門 藏教所攝 041

    【疏文】第三,立教開宗,分二:一、以 義分教;二、依教分宗。今初,以義分教。教類有五,即賢首所立,廣有別章,大同天臺,但加頓教。今先用之,後總會通;有不安者,頗為改易。 言五教者:一、小乘教;二、大乘始教;三、終教;四、頓教;五、圓教。初、即天臺藏教。二、始教者,亦名分教。以《深密》第二、第三時教,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;故今合之,總為一教。此既未盡大乘法理,故立為初;有不成佛,故名為分。三、終教者,亦名實教。定性二乘,無性闡提,悉當成佛,方盡大乘至極之說,故立為終;以稱實理,故名為實。上二教,並依地位,漸次修成,故總名為漸。四、頓教者,但一念不生,即名為佛。不依地位漸次而說,故立為頓。 ◎本專輯分五集,涵蓋十門分別如下:第一集:第一門教起因緣第二集:第二門藏教所攝第三集:第三門義理分齊、第四門教所被機第四集:第五門教體淺深、第六門宗趣通別、第七門部類品會第五集:第八門傳譯感通、第九門總釋經題、第十門別解文義 《華嚴經疏淺釋》所有音頻文字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online_reading/sutra_explanation/Ava_prologue/contents.htm 聆聽更多 #宣化上人 #法語 與 #佛法開示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http://mp3.drbachinese.org/online_audio/index.asp.html